我国在上世纪末开始大量兴建公共健身步道,这些社区、公园原本是为了给人们提供健康的运动设施,却因缺乏监管和维护反而成为负担。
长春劳动公园东侧有一条健身路径,很多老人来这里锻炼身体,但大部分器材都已生锈,3张担架有零件缺失,跷跷板、走梯等也不同程度受损。
经常来这里锻炼的席先生说:“现在推这个,它就掉下来,很容易卡住,卡住很久了,我们希望能够尽快修好,希望有关部门能尽快给我们修好这个健身器材,特别影响老年人冬季身体锻炼。”
在河北、河南、甘肃、江苏等地,央视记者走访多地,无一例外发现类似问题。我国的健身路径建设热潮始于1997年,此后,国家体育总局利用6亿多元体育彩票公益金在全国兴建全民健身路径项目和全民健身活动中心等体育健身设施,多数建在城镇社区。健身路径通常包括踏板、仰卧起坐台、腿举训练器、单杠、旋转训练器、龙卷风轮、上肢牵引装置等。
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社会学教授陆元振表示,十多年过去了,曾经风靡一时的健身步道,如今却成了安全隐患。
卢元振:之前是双方修建的,用的是彩票的钱,然后当地政府再加钱,大家都想争这个钱。但现在它成了负担,因为已经十年了,应该拆了修,但是谁也没有钱。它锈蚀得厉害,搬不动,还卡着人,以后出事了,就发生过这样的事。
健身路径原本是为了让人锻炼身体、达到健康的目的,如今却造成了人们自身出现“过劳死”“亚健康”甚至“过劳死”的境地。
2004年3月,国家标准委员会、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发布《室外健身器材通用安全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规定室外健身器材的安全使用年限分为三类,最长安全年限仅为6年。
记者咨询北京市体育局获悉,体育部门只负责向社区捐赠“健身路径”,质保期内由生产厂家负责质量保证,逾期后损坏的健身路径应予以拆除,“健身路径”的日常维护管理则由小区物业或居委会负责。
记者走访了一些经营健身路径的商家,他们均表示,免费维护期之外的维护都会收取费用。
商家:电视机和其他东西都有保修期,过了保修期,你就得付更多的钱去修理了。
那么,小区物业、居委会管不管这些事吗?石家庄某小区物业管理公司的解决办法是,干脆把坏了的拆掉卖钱。
物业经理:很简单,拆了...卖了就行了...这是政府行为。
兰州市体育中心主任彭干表示,健身路径应该谁受益,谁管理。
彭敢:我们跟体育健身步道的管理单位,也就是社区或者村委会,有一个捐赠协议,就是我们提供健身步道,你们这个接收单位需要提供硬化的场地,然后安装验收通过之后,所有权就转到管理者手里,维护、使用、管理都由你们的管理单位来负责。
尴尬的是,由于管理费用存在资金缺口,几乎没有一个受助单位将健身路径的维护管理费用纳入年度预算,多数社区没有专门的管理人员,只能自愿维护。资金不足是一方面原因,管理难也是健身路径频频“受伤”的原因。记者发现,一些健身器材甚至被拾荒者视为珍宝来卖钱,往往刚修好,零件就不见了。
彭敢:社区真的出两三百块钱很难。我们在考虑能不能请市里设立健身路径维护基金,每年拿出一部分资金来维修设备,设备坏了就用基金赔。(记者 舒晶晶)